国考面试热点:高校操场收费,重点在有理可依
空面试热点相关背景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上海理工大学体育场收费引发居民不满一事。原先免费对外开放的田径场要开始对外收费,校外人员持预付费卡进入操场,每小时15元。一时间,大学体育设施该不该对外开放、应该如何开放,又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11月2日澎湃新闻) 空面试热点独家解析@光明网一禾:校园操场是否该开放这样的争论在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这件事上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两个。一是高校操场的公共属性,高校操场属学校用地,基本上是由政府出资建设,那么高校操场开放与否跟居民享用公共设施的权利有关。二是操场的收费问题,就拿上海理工的回应来说,学校作为操场的所有者,有使用操场的权利就有承担维护修缮的义务,大量居民的使用无疑增加了这一成本,那么学校收费也算是合情合理。事情的症结就在于,当居民没有足够的健身用地,当高校没有足够的精力来管理,是否收费就成了众矢之的。其实这个问题早在2014年就有了解答。此前,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里面提到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既然已经有了倡议,平衡学校利益和居民利益应该是要求开放操场的前提。如若一味让高校投入资金来保证操场的开放和有序使用,那么高校难免觉得“很冤”。而将维护成本转嫁到前来锻炼的居民身上,无疑会让居民觉得高校太不近人情。显然收费这个“锅”,既不是高校也不是居民背得起的。在城市规划中未考虑到居民的健身需求,算是长久以来的遗留问题,寄希望于大改大建并不现实。需要考虑的是,政府如何合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当越来越多的单位操场,学校操场对市民开放,自然是好事,但这之中产生的用人和维护费用,就不是市民和开放单位该思考的,而是决策者怎样合理投入资金,使用资金的问题。@宁波日报马涤明:早在2006年,上海市教育、体育等多部门就曾颁布指导意见,要求包括高校在内的操场、田径跑道等,安排适当时段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尽管这属于鼓励引导性意见,但作为大学,应该积极响应。大学要有大学精神,应当多承担社会责任---这也是在给大学生示范。校方表示,免费开放操场并没有硬性规定,收费也不违反政策,这个说法没错,开放不开放,收费还是免费,学校的地盘学校做主。但大学还是应当表现出“大”的襟怀为好,小家子气、小农的地盘意识,与大学应该具有的现代文明气质,似乎对不上号。校方称,之前田径场对外无序开放,导致外校人员与本校学生频发冲突,此举只为加强管理。至于收费,学校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是为了贴补管理成本。外校人员与本校学生频繁冲突,确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应该不是收费能解决的。收费了,外校人员如果付费进入,恐怕还有冲突的可能。至于说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是贴补管理成本,我认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可能不是你盈利没盈利,而是大学的“围墙思维”。如果大学的开放思维、公益思维更强,牺牲一点管理成本,未必是什么负担。此前那么多年无偿开放,全国很多大学仍在免费开放,似乎没有“管理成本”不好承受的说法。事实上,这也不会产生太多管理成本---市区里的广场、公园等场所是市民活动的地方,从来就不需要特殊管理。近年来,对大学商业化思维越来越浓厚的质疑不断。那么,大学操场“收门票”,到底是取之有道还是无道,如果又成了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大学是不是觉得有点“伤大雅”之感?报道说,为了“收门票”的需要,上海理工大学在田径场“竖起了铁丝网”。我认为这更“有伤大雅”,由此带来的大学形象的损失,应是多少门票钱也买不回来的。@蒲公英评论刘义杰:这年头,公众对于收费都是万分敏感的。尤其是高校的资源,比如今年春天,有一些高校为了限流,对进校园参观的市民收取一定的费用,便激起了公众的热议。高校的资源,尤其是体育设施,多源自财政拨款,也就是来自纳税人纳的税。从资源的归属上来说,就不该向老百姓收费。但问题是,我们的资源从来都是匮乏的,很难用资源的归属来判定是否收费。比如,自然景观属于全民,但由于游客太多,景区维护成本比较高昂,我国的绝大数自然景区都向游客收费,而这种收费,在国外简直不敢想象。回到体育设施上来,由于我国的体育设施太贫乏,广场太少,人们茶余饭后几乎没有遛弯锻炼的地方,如果周边有学校,那么,自然喜欢到学校里锻炼。在报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上海理工大学在军工路有两个彼此独立的校区,各有一个体育场,供两万余名学生使用,资源相对比较紧张。校外人员随意进入体育场,教学秩序频繁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维护部分体育设施,成本也确实高昂。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对外来人员收费,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呢?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顾晓鸣认为,公共资源的性质判定和是否有偿使用,是一个重要命题,但目前尚缺制度性的安排。他建议,政府部门可在法理等层面对此予以研究,并考虑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平衡各方需求。其实,对于高校资源是否开放这一问题,政府部门短时间内也很难制定政策,因为高校的有限资源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拿去化解社会资源的短缺。在笔者家住的小区附近就有一所学校,刚开始体育场向周围市民收费,这样市民可以进入学校操场锻炼。但为了学生的安全,校方最终还是将其关闭了。我每次走到那里都会望“场”兴叹。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学校体育场收费,市民也可以锻炼,挺好的,在很多人看来,至少比去健身房好。@华声在线:在学校正常的价值排序里,保证教学秩序优先于社会人士的健身活动。加之上海理工大学此前田径场对外无序开放,导致外校人员与本校学生频发冲突的缘故,为便于管理,该校做出这一决定算是情有可原。但略一揣摩,该规定又尽显矛盾--既是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周一至周五上课时间不对外开放也就罢了,但是周日及寒暑假白天明明没有课,却仍然要对外收费开放就让人不得不怀疑其动机,每小时15元,一年的费用怕是要比肩一般的健身馆了。而且,2012年,国家发改委与体育总局公布的《“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学校内的体育设施应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向广大学生和社区居民开放。上海也有类似规定,早在2006年,就曾颁布指导意见,要求包括高校在内的操场、田径跑道等,安排适当时段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说到底,学校是国家的学校,经费是国家支持由纳税人提供,将校园封闭起来独享或者收费开放,难以逻辑自洽。但也不能否认,巨大的人流量给学校带来的影响确实存在,空谈也无益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武汉大学,每年樱花观赏季,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对学校秩序、卫生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无奈之下学校只能收取20元的门票费用,即便如此,还是引来许多非议。问题是,如果不收取一定费用,学校在维护秩序、打理卫生方面的开销又该由谁承担呢?转嫁给学校,再分摊到学生头上是不现实的。是故,高校体育健身设施在向广大学生和社区居民开放的同时,收取一定的维护费用无可厚非,但是不是要经过物价部门批准并听证呢?否则,这种没有经过听证且信口开河的收费只会让该校充满铜臭味。其实更要警惕的是,这种“圈地敛财”背后的“大学围墙化”现象,因为这与开放包容的大学精神格格不入,乃至背道而驰。须知,无论是大学校园,还是大学文化,开放才是大势所趋。华图解析:随着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体育运动和健身锻炼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不少小区里仅有的几个健身器材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而健身房的收费又太高,普通居民玩不起,于是齐备的大学体育设施运动场地就成了周边居民运动最合适的选择。这可不可避免的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些难题,比如无序开放导致外校人员与本校学生发生冲突,或有的老人在锻炼期间身体突发状况等,学校从维护管理角度出发,希望用收费挡住附近锻炼的居民。但这样做显然让人感到学校的势利寡恩,管理上有难题,就通过收费方式解决,显然和大学身份不相符。而且高校将附近居民拒之门外,这是只从本单位的得失看问题,而忘记了接纳附近居民进行健身活动,是高校对附近居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当今社会大力提倡“以团结互助为荣”,高校应该具备关爱附近居民的高尚情操。无疑,高校关爱附近居民,接纳附近居民进行健身活动,是中华民族“睦邻友好”传统的表现,而将附近居民拒之门外,则是不近人情、不讲道德的行为。说实话,大学操场收费之争中,学校和周围居民都有无奈。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讲,都有其自身的问题所在,由此可见,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还需公共服务部门“兜底”:要么增加设施,要么承担大学开放操场的成本。否者,受到损失的,不光是高校附近的居民健身者,更是将附近居民拒之门的高校的声誉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