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022-27307496 18920759139 天津分校
【导读】公务员考试:政策解读之公信力缘何被削弱

  “权威声音”,为何也被打问号?

  社会转型期,原有的行事准则很多已无法适应社会新的发展态势。一些政府部门在公共信息的供给上“做得不够好、应对不恰当”,部分专家受利益驱使丧失了公正立场,影响了公信力

 

  政府、专家、媒体,曾被视为最有公信力的群体,今日缘何信任不再?

  “总的看,出现这种局面与社会发展的大进程密不可分。”吴忠民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利益格局多样,旧的规则体系已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新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仍处于真空期。“原有的很多行事准则,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新的发展态势,民众的诉求也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异,当‘供给’无法有效满足‘需求’的时候,公信力就会受到削弱,信任度降低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在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上表现尤为清晰。从政府的“供给”看,其对公信力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薄贵利表示,这种不足突出表现为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应对不恰当”。

 

  “之所以‘做得不够好’,关键在于这些政府部门、地方政府,依然将与老百姓的关系定位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薄贵利说。当前,部分领导干部中间,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倾向和特权思想,对老百姓通常说的多,做的少,或说而不做。很多地方政府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执行上,缺乏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甚至还将机构自身的特殊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与民争利,从而引发民众不满。

 

  “应对不恰当”则更多表现为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一些官员仍难以摆脱陈旧的思维模式,习惯于“捂”“瞒”的应对策略,不少地方该公开的信息不公开,这常常使得民众因不了解事实真相而谣言四起,导致政府工作陷入被动。“对老百姓都不信任,又如何奢求让老百姓信任你呢?”

 

  在政府“供给”不足的同时,百姓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对公共信息的知情权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政府和老百姓之间尚没有建立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薄贵利说,由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很多群众无法通过正规途径反映问题,以推动问题的解决,因此,一些人无奈之下便将获得事实真相、表达自身诉求的希望寄托于网络,通过互联网表达不满,质疑政府行为的真实性和公平性,这就会直接导致对政府信任度的大幅下降。

 

  相较于政府公信力问题上的“内外夹击”,曾被视为角色独立、立场公正,能为民众提供权威意见,为公共利益代言的专家、媒体,其公信力透支的背后,则更多体现着社会转型背景下,利益冲击面前的一种迷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转型,个别人依靠非正常手段富裕起来,过上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奢华生活,巨大的名利落差强烈冲击着社会上各个群体。“专家和媒体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在这样的冲击下很难独善其身。”吴忠民认为,正是在赚大钱、出大名的驱使下,部分专家急于求成,不再安心做研究,坚守学术良心,个别媒体也不再追求事实真相,而是沦落为了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逐渐丧失了公正立场,“一旦失去了严谨和公正,专家、媒体也就失去了维护自身公信力的基础”。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天津人事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


天津华图首页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主页 官方微信

(责任编辑:张可书)

经典图书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天津市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问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