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天津公务员考试面试趋势分析
2012-04-20 17:02 天津公务员考试网 http://tj.huatu.com/ 作者:秦强 来源:http://tianjin.htexam.com/近些年来,从国家公务员面试到各地方省市的公务员面试,命题专家出题的角度和思路越来越灵活。通过对最近三年天津市考面试真题分析来看,无论是面试的形式还是试题的题型,求新求变是命题的目标和方向。这样做一方面考察考生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也更深入地考查考生的执行力、思考力。真正考查考生能否胜任拟任职务和考生的价值观,而不只是会不会说的表达能力,这一方面说明天津市公务员面试将更科学规范,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其竞争程度将更激烈。
为了让广大考生更为全面地了解天津市公务员面试的特点,把握2012年面试趋势,对2009—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面试真题进行了分类归纳和研究,发现天津市公务员面试题量基本稳定,但在题型上呈现出题型多变、形式多样、个性化、专业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一、命题规律的四个特点
(一)综合分析题逐渐成为主流题型
综合分析题一般稳定在1-2题,这同全国其他省市的情况是大体一致的。因此,综合分析题是各位考生必须攻克的题型。 以2011年5月28日天津市考面试第一题为例:当今社会道德建设地位越来越重要,只有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提高了,国家才能获得尊重,请谈谈我们进行道德建设过程中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此题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特别是食品领域制假造假现象严重,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中道德建设问题再次成为我们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需要两手抓就,两手都要硬的背景出的一道综合分析题。在综合分析题中,主要考查地是社会现象类的题型,即要求考生对某一社会现象谈看法,这占到了综合分析题的绝大多数。2011年涉及的社会现象主要有微博热、廉租房建设、垃圾分类、私家车增长、城市交通、食品安全、高考教育、网络信息化等,都与实际生活有关,要求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二)计划组织协调题比重逐渐加大
计划组织协调题一般被认为可以有效地测查考生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公务员面试围绕该岗位的突出问题、难点进行提问,这样能更好地考查出考生是否关注这个领域、适合这个岗位。在天津市公务员面试中,计划组织协调题已得到重视,所占比重逐年增高。但这类题型往往会结合其它题型进行考查,或者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作为测评要素在其他类型题目中有所体现。
例如:现当今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但是不法商家钻老年人识别能力低的空子贩卖伪劣产品,要你做一个普及辨别意识宣传工作,你怎么做?(2011年5月28日天津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
(三)情景应变题越来越多出现在天津市考结构化面试题中
这一点反映在2011年面试题中,无论是从历年所占比例还是从总体情况看,情景应变题在天津市公务员面试题型中稳居前三,与综合分析题二者结合起来占了近半壁江山。天津市公务员面试中的情景应变题经常在考查情景应变能力的同时,考查其他测评要素。
例如:你负责企业生产安全检查工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某企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责令他们停业整顿,但是该单位领导说如果停产订单就不能完成,职工工资就发不出来,面对这种情况你怎么办?
(四)人际交往能力出现选择题型。
你单位同事小王工作能力不好,业务能力差,有很多同事都在背后议论他,你也多多少少听到了一些传言,现在单位年底测评,让你说说对他的意见,你有以下几种选择:(1)只说他的优点,不说不足;(2)什么也不说;(3)听别人说什么,自己怎么说;(4)主动说出她的优点;(5)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你选哪种,为什么?(2011年5月28日天津市考面试真题)
二、总体变化趋势预测
综合以上所说的面试题型和考查方式的几大特点,教育专家认为2012年天津市公务员面试仍将延续以下特点。
(一)面试形式依然以结构化为主流
从历年的考试情况看,结构化面试仍然是天津市各公务员招录单位乐于选择的面试形式,但考生还是应注意及时了解所报考职位对面试的具体要求,并积极应对,以防无领导小组讨论等非结构化面试形式的出现。
(二)综合分析题成为主流,题型仍将均衡分布
虽然综合分析题逐渐成为考查的主流,但其不会一家独大,而只是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人际交往能力题、情景应变题和计划组织协调题不会被忽略,而且会占据相对稳固的比重。
(三)各题型的融合程度将加强
“一题多考”即一道题目考查多项能力的题型将会有所增加,尤其是以综合分析题为载体,渗透考查考生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情景应变、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等各项能力,甚至会出现在一道题中考查三项能力的情况。
(四)其他新题型可能出现
从全国的趋势看,各种各样的新题型层出不穷,鉴于天津市公务员面试在2011年出现了选择题这一新形式,那么演讲题、串词故事题或情景模拟对话题也有可能出现。
推荐阅读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天津人事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
(责任编辑:张可书)